姓名:李升才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型节能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非线性分析等方向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
李升才,男,1960年6月出生,籍贯辽宁朝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华侨大学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所所长,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泉州市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型节能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非线性分析等方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建设部科技发展项目1项、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厦门市科技重点项目1项、泉州市第四批科技三项费用重点项目1项和2项横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撰写专著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1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及国内外会议上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ISTP收录。
:
E-mail: lsc50605@hqu.edu.cn; 小灵通电话: 0595-22692135;手机:13559207843
最后学历与主要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结构抗震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江见鲸 教授)。
1983年7月至1996年10月,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其中,1993年12月至1995年5月,赴马来西亚进行马六甲海滨公寓(12层框剪结构)工程施工建设,任英文翻译兼现场经理。
1996年10月至2004年4月,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教授,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处级)。
2004年4月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进修学习情况:
1.1983.9—198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部办英语培训班学习;
2.1984.8—1985.7,同济大学进修工民建专业有关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抗震
新型节能结构体系
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结构非线性分析
表彰和奖励:
1.1992年5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效果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2.1992年9月,被评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教师;
3.1992年10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奖并聘为副教授;
4.由本人为副主编的《土木工程实用运筹学》,1998年被评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科技著作奖;
5.2003年7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钢筋混凝土聚苯夹芯板保温性能分析"获天津市挑战杯三等奖;
6.2006年6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获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二);
7.2006年11月,被华侨大学授予“学生科技园丁”荣誉称号;
8.2007年9月,获华侨大学第七届教学优秀特别奖;
9.2008年9月,“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Ⅰ)——墙板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分析”获第八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0.2008年10月,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
11.2008年11月,指导学生获福建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和两个一等奖;
12.2010年8月,“带框复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模型及方法” 获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主要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受力机理及设计理论(50948036)(主持);
(2)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研究与应用(2008H0029)(15万元,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砌块作用机理及框格优化研究(E0810022)(6万元,主持);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压性能研究(E0540004)(2万元,主持);
(5)建设部科技发展项目: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研究(06-k3-17)(自筹20万元,主持);
(6)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LC(Light Composite轻型复合)结构体系的研究(01-20212)(3万元,主持);
(7)厦门市科技重点项目:轻型节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与应用(3502Z20073035)(15万元,主持);
(8)泉州市第四批科技三项费用重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2005G7)(10万元,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GIS的城市综合减灾评估与对策研究(59938180) (70万元,主研人员);
(10)东煤公司基建局立项省级项目:古山立井软岩地压观测与分析 (10万元,主研人员);
(11)黑龙江煤炭工业管理局立项省级项目:鸡西荣华立井软岩层段围岩地压及井壁应力的实测与分析 (10万元,主研人员);
(12)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力性能研究(04BS205)(10万元,主持);
(13)横向项目,起止时间:2010.1-2012.12(40万元,主持)。
专利:
(1)“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专利号:ZL 200920182596.6,已授权;
(2)“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专利号:ZL 200920182600.9,已授权;
(3)“一种新型节能复合承重墙体”,专利号:ZL 200920182571.6,已授权;
(4)“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专利号:ZL 200920182570.1,已授权。
代表性论文:
[1] 李升才. 带框复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模型与方法[J]. 工程力学, 2007, 24 (12): 140-145, 157. EI收录(收录号: EI: 080611079291)
[2] 李升才, 颜军, 王会丽. 混凝土柱—蜂窝钢梁组合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2): 30-38. EI收录(收录号:EI: 20092012082858)
[3] 李升才, 王会丽. 基于试验的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体复合材料力学模型[J]. 工程力学, 2010, 27(9): 161-167.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4113293224)
[4] 李升才, 罗烨钶, 李立峰.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开裂过程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SUPPL): 156-160. EI收录(收录号:EI: 20092212099108)
[5]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Ⅰ)——墙板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5(5): 133-138, EI收录(收录号:EI: 070110348594 )
[6]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Ⅱ)——结构的滞回曲线、位移反应、基底剪力反应规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4(9): 944-949. EI收录(收录号:EI: 084411672129)
[7] Li-shengcai, Jiang-jianjing, Yu-qingrong. 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n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J].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EI核心刊物), 2002, 7(6): 560-566
[8] 李升才. 带框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SUPPL(2)): 74-79.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1512841381)
[9] 董建曦, 李升才, 钱江等.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SUPPL(1)): 305-310.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2513031318)
[10] S.C. Li and M.J. Song. RESEARCH ON RESTOR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HONEYCOMBED STEEL BEAM AND WELDED COMPOUND-RING-HOOP COLUMN COMPOSITE JOINTS.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ASCCS 2009), Leeds, England, 2009-07-08.PP443-450,ISTP收录(收录号: BMT84 )
[11] 李升才, 万振华, 孟繁录. 焊接环式箍筋高强混凝土柱小偏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UPPL1): 64-67,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2413004075)
[12] 李升才, 于庆荣. 复合墙板偏心受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SUPPL(1)): 218-224, EI收录(收录号:EI: 070410389678)
[13] 李升才, 邓文樵, 周梅等. 圆形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研究[J].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6, 15(1): 43-47, EI收录(收录号:EI: 98014018454)
[14] SC-Li, JJ-Jiang, QR-Yu. Research on light composite struc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Tianjin, P. R. China, August 2002, p958-962 ISTP收录(收录号:BV54N)
[15] 李升才, 王英华.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平面有限元分析[J]. 建筑结构, 2007, 37(7): 51-53, 50.
[16] 李升才.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空间有限元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0(SUPPL): 130-136.
[17]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可锐教育"网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凡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其版权 均为"可锐教育"即杭州可锐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可锐教育"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考研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可锐教育" 未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稿件来源:可锐教育" 或"稿件来源:考研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