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 > 考研信息 >考研动态 > 【培养办】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闪耀星空”------记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

【培养办】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闪耀星空”------记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

发布时间:2019-05-17 09:05:17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阅读 ( )
2019年考研集训营
欢迎扫码加入22考研备考咨询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巡天遥看一千河,志在长空耀群星”……

625,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火箭发射成功”,

“卫星分离成功”,

“信号接收正常”、“卫星运行正常”……

一连串好消息,不断从各方汇聚到西工大校园内,3万多名师生员工的朋友圈,很快就被“翱翔之星”完美“刷爆”。

海天丝路,椰林婆娑,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乳白色的箭体上,用航天蓝标示的“CZ-7”四个字符格外醒目。

当日,学校校长汪劲松、副校长宋保维、何国强,校长助理张艳宁,与研究生院、航天学院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翱翔之星”研制团队,受邀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卫星发射。26日,党委书记张炜、常务副书记赵瑞君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学校卫星测控地面站见证了数据接收和处理实况。

这颗星,自项目设立开始,就牵动着西工大师生的心!

 

 

研制团队模拟调试中

 

古城造星人初来

火箭升空,海岛沸腾。

现场西工大的师生心中的激动万分,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作为参与微小卫星研制的一员,航天学院博士生杨中光激动地说,“能够参与翱翔之星的研制,我们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

现场与他一起欢呼雀跃的,是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的“造星”团队。

“翱翔之星”的研制团队,12名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组成;此外,还有多名国外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 

 

 

周军老师指导团队学生

 

“为了确保弹射器的正常工作,连续进行了一个礼拜的振动及冲击试验,每天都会忙到凌晨三四点。在这一年多的研制期间,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研究生车路平难抑心中喜悦。

“参与翱翔系列卫星,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我们第一次,也存在着无数我们想不到的问题”,研究生朱翔表示,坚信努力不会白费,汗水总有回报。 “对于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研究生王文杰坦言科研经验,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调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异常的现象都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不放过一个隐患是保证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次发射的翱翔之星,是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设计制作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之一。而它的姊妹星2U立方星“翱翔一号”也入选了欧盟第七框架协议QB50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由国际空间站发射。

 

 

“翱翔之星”安装调试

  

 志在创新耀苍穹

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近年接续创造新成果,不断跃上新的高度。

谈及基地建设,航天学院黄河老师介绍道:培养航天领域的研究生,不能只是别人给什么样的项目,我们就做什么样的课题研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是不行的,‘微小卫星’就是我们的长远规划之一。并在2009年,团队申报的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通过了立项审批。

作为全国首批九所高校之一、2002年就成立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一直鼓励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所以,2010年研究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微小卫星”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了时任研究生院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很快研究生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在航天学院宣告成立。

从此,研究生院每年都给予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使基地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接着西北工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微小卫星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试验中心的建立,使基地团队在国内外同行内有了一定影响力。随着研制进展和任务的需要,为吸引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参与进来。

 

 

研制团队观看长征七号发射报道

 

 

实验室卫星研制设备

2014,“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又成为西北工业大学五个校级创新实践基地之一,吸引到了5个学院二十多位外院外校学生加入,从此基地建设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注重在团队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是该研究团队的发展核心,也使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为每位学生指派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为所有研究生配备指导教师队伍多对多的指导,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团队中老师与研究生多对多的培养模式以及具有延续性的课题方向,让新进人员快速融入团队,新老成员共同成长。对于这种培养模式,同学和老师都对其效果给予了积极评价,博士生杨中光告诉记者:面对科研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总能在团队中找到合适的老师进行咨询、交流和探讨,促进我们知识领域的交叉和扩展。”青年教师代表黄河老师也深有体会:学术的传承使学生们一开始就立足于较高的平台,但对我们年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传承不仅仅是原有知识的传递,更要求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来指导学生。

 

 

团队协作进行地面站调试

 

 

 

在超净实验室进行卫星测试

 

由于学术水平上的不断发展,一批青年教师和整个研究生团队都在领域内逐渐具有了影响力。从最初简单的学术交流,到团队派学生到一流大学进行访学,到现在团队向国外高校发布科研课题,吸引留学生来到我校进行访学交流,在微小卫星领域中逐渐有了西工大的声音。

借力于研究生院及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力支持,也让实验室真正成为“创新实践基地”。一套套实验设备对于学生们不再是摆设,不再遥远,而是熟悉的“验证工具”。该基地研究生自豪的“炫”科技,“我们的数据都是和老师们在基地一个个测量出来的,老师要求我们创新想法在理论验证后都要通过仪器实验验证的”。

基地除了进行微小卫星的设计、制作和发射,还以QB50计划和翱翔之星系列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西北工业大学在微小卫星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基地还受邀参加航天科普展览并在首届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得特等奖。2015年,以微小卫星为特色主题,西工大发起、承办了首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

 

陕西省领导参观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上的微小卫星

在太空中翱翔的翱翔之星是从创新实践基地“升空”的第一颗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星”从这里升空。

 

 

党委书记张炜、常务副书记赵瑞君与“翱翔之星”研制团队主要成员合影

 

 

 

热烈庆祝翱翔之星发射成功

 

党委书记张炜、常务副书记赵瑞君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随后在学校卫星测控地面站见证了数据接收和处理实况。翱翔之星在预定时刻与西工大地面测控站建立通信链路,数据接收正常,卫星状态正常,已经完成消旋控制,接下来将逐步开展各项科学实验。

 

更多考研动态文章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可锐教育"网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凡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其版权 均为"可锐教育"即杭州可锐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可锐教育"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考研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可锐教育" 未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稿件来源:可锐教育" 或"稿件来源:考研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

学习工具
2019年名校协议通关